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何为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如何认识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性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对于脑性瘫痪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方面仍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性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不包含诸如脑肿瘤等疾病引起脑的进行性病变。总之,目前仍然认为脑性瘫痪是在小儿时期因脑损伤而引起的运动障碍,也是小儿时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
关于姿势与运动异常:姿势与运动异常是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这一症状在患儿2岁前出现。
在其他疾病鉴别:由于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是以运动障碍为主,所以可以与其他的非进行性脑疾病,如智能障碍、器质性的脑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等相鉴别。
重复障碍:脑性瘫痪常合并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语言障碍等,过去,将其称为并发症。目前主张将脑性瘫痪与这种并发症统称为重复障碍。
 
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何?
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主要造成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发达国家进行了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脑性瘫痪发病率为1‰--5‰,脑性瘫痪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季出生的孩子脑瘫的发病率相对减少;无明显地区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低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早产、低出生体重、黑人、多胎、母亲高龄等特征着,脑性瘫痪患病率较高;经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脑瘫的发病率远较初产妇为高;有母孕期并发症的患儿及新生儿期患败血症的患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对于脑性瘫痪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的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各种功能的转移化。大脑3岁以前发育最快,而近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理论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越在发育早期其可塑性越大。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好部分的有效代偿。年龄一旦增大,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将较困难。如若治疗较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都将会较顽固的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几乎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危险因素的小儿身上,在这些小儿中一旦发现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或肌张力异常即送到熟悉脑瘫的单位就诊。
经验证明,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使受损脑组织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或完全代偿,即虽然脑部病灶尚存在,但患儿的肌张力、异常姿势、和反射等均趋于正常。更重要的是因运动功能的改善,使患儿能广泛的接触外界,又能促进患儿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利于以后的发育成长。
 
 
家庭康复
脑性瘫痪患儿主要在自己家庭逐渐进行各方面功能恢复,家庭是患儿最佳的,也是最终的场所。对儿童来说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地方,家庭是第一线的康复资源,没有父母,没有家庭的支持就无从开展康复。
家长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疾病特点决定脑瘫患儿训练的长期性和综合性,有限的专业人员不可能承担全部工作,患儿也不可能在医院内达到全面康复目的,无论是经济和时间都是不允许的。家长因要负担治疗费用也不可能长期住院。
无论有无障碍,儿童的双亲,尤其是母亲的存在很重要,治疗对象如果是孩子,指导、说明的如果是其亲人,效果最好。对于成人,询问接受障碍、训练的意愿是障碍者自身,而儿童则双亲的接受度(理解度)十分重要,所以说小儿康复的关键是父母。
在家庭中帮助病伤残儿康复
1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 家庭训练的特点是人力上主要靠个人和家庭,在康复治疗师的培训与指导下,依靠患儿主动练习,在家人协助下,采用最简单的训练方法,在普通家庭条件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造一些简易器材进行功能训练。坚持下去也可收到机构康复效果。
2训练项目 要因人而异,加按摩和被动运动适用于脑瘫和肌肉关节挛缩者,关节体操用于改善运动障碍的关节功能,站立、行走训练多用于下肢瘫痪者,作业劳动训练可进行编制、书法、绘画,园艺可培养改进劳动技能,做游戏用于患儿肢体及智力训练,另外,还可进行假肢、支具矫形器,辅助用具的训练。
(1)运动训练: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姿势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常用的方法有各种被动运动,分节体操、步行、气功、按摩、太极拳以及协助残疾者及患儿抬头、翻身、坐、站、走等训练。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于康复器械进行运动训练。
(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浴、进食、如厕、干家务等。
(3)理疗:适用于家庭的很多,如水疗、蜡疗、热疗、针灸等。亦可利用仪器进行治疗,有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增进训练的效果。
(4)作业治疗:根据患儿的性别、年龄、职业基础等因素和病残情况进行作业训练,儿童则以陶器、手工、搭积木、玩具、拉小车、跳方格等为主。
(5)语言能力训练:包括有声语言(教话、数数、听说能力)和文字语言(读写能力)的训练,用于构音障碍、发音障碍、失语症及听觉障碍者,需要专业康复训练人员或依赖志愿者。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科室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