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产生背景分析


1、呼吸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
呼吸系统在人体的各种系统中与外环境接触最频繁,接触面积大。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异性蛋白过敏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吸入呼吸道肺部引起各种病害。
肺有两组血管供应,肺循环的动、静脉为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为气道和脏层胸膜等营养血管。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所以皮肤、软组织疖痈的菌栓、栓塞性静脉炎的血栓、肿瘤的癌栓,可以到达肺,分别引起继发性肺脓肿、肺梗塞、转移性肺癌。消化系统的肺癌,肺部病变亦可向全身播散,如肺癌、肺结核播散至骨、脑、肝等脏器;同样亦可在肺本身发生病灶播散。
一些免疫、自身免疫或代谢性的全身性疾病,如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都可累及肺部。肺还具有非呼吸性功能,如肺癌异位性激素的产生和释放所产生内分泌综合证。
2、社会人口老龄化
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寿命延长的速度也迅速加快。据记载两千年前的平均寿命仅次于20岁,18世纪增为30岁,到19世纪末达40岁。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11.21亿,占世界人口13.7%,其中发展中国家为12%,发达国家达23%。1993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10万,占总人口的16%,到此为止2025年老人将达400万,占28%以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肺癌均随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亦随之上升;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且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即使各种新抗生素相继问世,肺部感染仍居老年感染疾病之首位,常为引起死亡的直接因素。
3、大气污染和吸烟的危害
病因学研究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ug/m3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碳、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粘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说明与工业废气中致癌物质污染大气有关。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关切。1994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吸烟是世界上引起死亡的最大“瘟疫”,经调查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近半个世纪内,吸烟吞噬生灵6千万,其中2/3是45岁至此65岁,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早死20年。如按目前吸烟情况继续下去,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成1000万人,为目前死亡率的3倍,其中中国占200万人。现在中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青年人吸烟明显增多,未来的确20年中,因吸烟而死亡者将会急剧增多。
4、吸入性变应原增加
随着中国工业化及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都市可引起变应性疾病(哮喘、鼻炎等)的变应原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室内尘螨数量增多,宠物饲养(鸟、狗、猫)导致动物毛变应原增多,还有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某些促发因子的存在,如吸烟(被动吸烟)、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细菌及病毒感染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5、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
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二,有肺结核患者500万,其中具传染性150万人,而感染耐多药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可达17%以上。由于至今尚未有防治病毒的特效方法,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未有明显降低;自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细菌性肺炎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但老年患者病死率仍高,且肺炎的发病率未见降低。在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占优势。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细菌亦明显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仍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要病原菌,还有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在2003年暴发的SARS,则为SARS冠状病毒感染。此外,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者的呼吸系统感染,则应重视特殊病原如真菌、 肺孢子菌及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6、呼吸系疾病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呼吸器官具有巨大生理功能的储备能力,平时只需1/20肺呼吸功能便能维持正常生活,故肺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常不能如实反映;呼吸系统疾病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急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人们及临床医师误为感冒、气管炎,而对重症肺炎、肺结核或肺癌等疾患延误了诊断;或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待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发生呼吸衰竭才被重视,但为时已晚,其病理和生理功能已难以逆转。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科室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