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康复治疗


 

     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多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引起面部肌肉瘫痪,给患者生活和工作都带来极大不便,承受着身心巨大的压力。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地、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存质量。

 

表现及特征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图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给予醋酸波尼松(强的松)30mg 早1次顿服,服用1周后改为 20mg,再服用1周后改为10mg,继续口服1周停药;甲钴胺 500μg 3 次/日口服;Vit B10mg 3次/日口服。部分患者因眼睑不能闭合易导致感染,常规告知患者注意保护眼睛,日间可滴眼药水,夜间睡眠时用眼药膏并用纱布覆盖患眼。

 

 

物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下3 种物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超短波治疗:应用CDB -1 型五官超短波治疗机 ,频率为40.68MHz,波

长为7.37m,最大输出功率为40W,电流控制在 40~50mA。取直径为 8cm和 12cm圆形电极2个小电极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区,的置于同侧面部,间隙1~2cm,无热量,7min/次,每天1次。

 

紫外线治疗:应用紫外线弯管型高压汞灯,照射患侧耳后乳突区,首次剂量为8MED(生物剂量)6~8h后红斑形成,轻度灼痛,1次/天,照射5~7天。重复照射时根据皮肤红斑反应情况酌情增加原剂量的30%~50%,甚至50%~100%。

 

直流电治疗:经超短波和紫外线治疗1周后,采用 ZGL-1型直流电疗机,将 Vit B(200mg)均匀浸湿衬垫, 取面具型电极置于面部 (阳极) , 阴极置于肩胛间部, 一般电流量为 8~12m A,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稍作调整,每日1次,每次20min。嘱患者在每次做完直流电治疗后,将润肤品涂于局部,避免皮肤过敏。

 

 

面肌康复功能训练

表情肌训练:患者取坐位,在镜前进行表情肌训练,动作包括皱眉、闭目、吹口哨、示齿、鼓、鼻、翘口、拉下颌等。感觉肌肉无力时可以用手指辅助练习,肌力达I~Ⅲ级时作主动练习,肌力Ⅳ级时用手指施加阻力练习。每次肌肉收缩2s,连续5次。每个动作重复20次,2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2个疗程。

 

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其旁,采用一指禅推法对印堂、攒竹、鱼腰、迎香、下关、颊车等穴位推拿3~5次;拇指指腹由下而上往返抹揉患者面部及前额部,顺序为下颌中部-口角外侧-眼裂外侧-额中部,眼周及口周则按肌纤维走行做环形揉按,待局部产生温热感时,在患者的四白穴、太阳穴、印堂、颊车穴、翳风穴、牵正穴、人中穴位等多个穴位进行按摩搓揉,按摩强度以患者感受到轻微的胀痛为度,每个穴位按摩1min,每次治疗20min,3次/d。

 

在上叙训练中,指导患者面对镜子进行患侧面部肌肉的肌力恢复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具体运动方法包括:

 

抬眉毛:尽力将患侧眉毛向上抬起;

 

皱眉:两侧眉毛向中间集中;

 

闭眼:让患者用力使眼裂闭合;

 

耸鼻:向上牵拉鼻部皮肤;

 

示齿:嘱患者做龇牙状,口角向侧方移动;

 

吹口哨:缩唇并吹气,做吹口哨的动作;

 

鼓腮:嘱患者双唇尽力紧闭,使双侧颊部充气呈膨胀状。

 

     从上至下逐步进行,每个动作做30~50次,每天3~5次。当面肌主动运动困难时,可用手帮助做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随着肌力的增强,逐渐减少辅助力量。向患者示范每个动作的具体做法,要求患者当场重复,学会为止,并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发病情况和康复运动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使患者认真配合运动训练。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科室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