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正常发育


    研究证实,小儿运动发育的总规律:是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再到随意活动的规律。民间谚语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反应出小儿的动作发育规律。
 
      总规律是:自头端向足端发展-按唇、舌、眼、颈、腰、上肢、下肢顺序发育的;从总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运动--从进到退(先拉床拦站起,后从立位坐下;先抓握,后能主动放下或掷下)-呈螺旋式上升,不是直线上升。
 
 
 
 
 
脑瘫康复之头部控制训练
 
(1)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左侧或右侧。一手由下向上拍患儿前额,另一手由头向尾刷患儿背部(脊柱伸展可促进头抬)。
(2)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后面。用手扶住患儿双肩,使患儿俯卧位到前臂支撑,再同时向下压。
(3)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前方。控制患儿的双手,患儿的手应外旋,把患儿的躯干举起。
(4)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左侧或右侧。一手抓住患儿的右手,将其拉起。
(5)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前面。抓住患儿双手放在他自己的膝盖上,坐起。
 
脑瘫康复之翻身训练
 
(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患儿仰卧。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脑瘫康复之坐起训练
 
在脑瘫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俯卧位转换为坐位在过程需要较好的上肢及肩胛带负重的控制,为获得良好坐位做备。
 
(1)患儿坐于大球上,治疗师位于患儿前方或后方。控制患儿的双肩(骨盆、膝、足),左右、前后移动,促通坐位的矫正反应及坐位躯干的控制的发育。
(2)患儿用手抓足,半盘坐。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轻轻摇动患儿的两侧臂部,使之产生紧张。然后用一只手向前推患儿躯干,使之回旋。
(3)患儿伸腿坐于球上,治疗师跪在患儿的前方,双方扶持患儿下肢,向患儿前方拉球,诱导患儿出现重心前移,躯干后倾,患儿继而出现躯干的伸展,可促通躯干的充分伸展,控制躯干的过度前倾。
(4)令患儿俯卧在滚筒上,双手交替支撑,做向前向后爬行的动作,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的稳定性及分享动作。
(5)治疗师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患儿坐于治疗师伸展侧的下肢上,两下肢放于屈曲侧的下肢上,患儿两膝屈曲,这种臀低足高的体位可以抑制角弓反张。治疗师两手扶持 患儿两肩,将肩向下方按压,出现头部与肩的分离后,继续从肩部开始向下方进行有节奏的按压,增强躯干的控制能力。
 
临床研究证明:
1、家长积极参与的早期干预对预防和减轻早产儿脑瘫很重要;
 2、新生儿、神经、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科室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