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认识的5大误区,转给你身边的“忍者”


尽管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疼痛的体验,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疼痛的危害性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就是关于疼痛的认知中最常见的5大误区,相信你或者身边的人一定中过招。
 
 
 
误区一
疼痛不是病
病好了自然就不痛
 
许多人认为,疼痛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病,病好了自然就不痛了。最著名的一句俗语大概就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其实,症状与疾病的区别是相对的,当一种慢性临床症状长期严重地威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导致患者自杀,就应该确认为疾病。
 
 
 
 
例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除了疼痛,并无其它表现,多数患者痛不欲生,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该是一种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此病仅有疼痛,疼痛消除了,病就痊愈了。
 
误区二
腰痛忍一忍
反正治不好
 
 
在现实生活中,因长期遭受慢性疼痛折磨导致百病丛生,甚至轻生的患者屡见不鲜。“忍一忍,用不着专门去治”,是一种非常陈旧的、并且十分有害的错误观念。及时诊治疼痛,有效控制疼痛,是人生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科学的发展使疼痛治疗手段日益增多,从单纯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及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逐步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治疗。经过疼痛专科医师的规范治疗,目前可以认为:95%以上的慢性疼痛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了疼痛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是上策,拖延不治常使急性痛转为慢性痛。
 
 
误区三
疼痛科只管“止痛”
反而会耽误病情
不少人认为,疼痛科只管“止痛”,反而会耽误病情,出现一些疼痛症状后纷纷跑向了急诊科等科室。殊不知,疼痛诊疗专科在现代疼痛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疼痛性疾病及疑难疼痛问题进行全新模式的综合分析判断及治疗,使很多难以控制的疼痛性疾病得到了完善治疗。
 
 
 
例如,面对一名三叉神经痛患者,除了详尽地了解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要仔细检查面部的浅感觉和肌力变化,以便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还将检查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评估三叉神经的电生理功能。在确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之前,需要用核磁共振检查三叉神经根周围有无血管或肿瘤压迫及排除鼻咽部炎症或肿瘤病变。
 
对头面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病变、腰背部与下肢疼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采用神经阻滞、神经刺激、药物等综合疗法,可有效地改善疼痛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清除炎性代谢产物,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找到病因,止痛更治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果。
误区四
治疗疼痛时使用激素不好
 
在治疗一些组织或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时,有时需要使用小剂量激素,但只作用于局部,且在用量方面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影响,不用担心。
 
误区五
疼痛科就是打封闭
 
现代疼痛治疗的特点是运用神经阻滞及多种微创介入技术,采用综合治疗方案,针对病因快速地消除疼痛,尽量恢复其功能,从而达到止痛更治痛的目的。而打封闭是早期缺乏有效的现代疼痛治疗技术手段情况下,很单纯局部注射激素和局麻药的方法进行疼痛治疗,作用效果有限,两者有本质区别。
 
如果还有疑问
请接着往下看 ↓↓↓
 
 
 
 
 
樊志明,男,主治医师,现任保定泰和康复医院康复疼痛科主任。曾先后工作学习于北京301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多年从事临床骨伤疼痛诊疗工作。擅长以微创介入的方法治疗头痛、颈肩腰腿痛,颈、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神经痛,如CT引导下臭氧溶解术、射频成形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钩活术治疗颈腰骨关节病,银质针松解术治疗软组织疼痛,N介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主编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多篇。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科室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