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导航
Department
《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发布
近日,《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下称《报告》)发布。如你所愿,数据一片华丽,值得骄傲,欣慰不已!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
先来看几组华丽的数字
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亿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
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
以上是整个《报告》释放出最精彩的信息。
全国平均住院日9.3天
三级医院连续5年下降
据《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这一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
住院患者总死亡率下降至0.44%
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在下降。据权威介绍,这个数据已经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6.12%,下降至2017年的5.02%;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3.59%,下降至2017年的1.72%。而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也在持续下降。
抗菌药使用率大幅下降
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已从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下降幅度非常之大。
医疗技术逐渐走向微创化和个体化
在医疗技术能力方面,郭燕红介绍,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
手术机器人成了新“主角”
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自1997年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后,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
内镜和介入治疗技术当道
在内科领域,“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已经实现从诊断到治疗、从腔内到腔外的突破,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妇科等专业,并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过去需要大手术治疗的部分疾病,如今通过内镜技术基本实现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
介入治疗损伤小、恢复快,可以替代部分手术,让药物直达病灶,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医疗技术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
此外,人工智能、3D打印、靶向治疗等新的技术陆续进入临床,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
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上升至40.5%
恶性肿瘤的诊疗技术,一直是各国医疗体系的重中之重。
根据2018年最新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392.9万,发病率为285.8/10万;死亡人数233.8万人,死亡率为170.1/10万。“虽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仍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院士表示。
建立了国家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
“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规范化诊疗过程依赖于质量控制。”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院士介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下,我们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国家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并初步形成与省级—地市级肿瘤质控中心互相联动的质控体系。
“各级质控中心在肿瘤专业质控网络建设、肿瘤诊疗规范,以及指南的推广应用、肿瘤质控指标的修订与监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赫捷表示。
通过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已经开始筹建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台,并对恶性肿瘤单病种诊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试点工作。赫捷透露,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乳腺癌等单病种质控试点。
肿瘤手术走向微创化和高效化
在手术治疗方面,随着胸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应用,技术显著为患者减少创伤、提高疗效、加速康复。以食管癌为例,调查显示,我国开展食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医院比例远超欧美国家;吻合口瘘这一主要并发症指标远低于国外水平(1-10%对比5-30%)。同时,食管癌术后平均住院日大幅下降。
放射治疗更加精准
在放射治疗方面,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准确性。以乳腺癌为例,我国开展的乳腺癌3周大分割放疗技术安全有效,不仅缩短疗程、减少住院时间,还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为全世界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实施大分割放疗提供了一类临床证据。
靶向药物成为药物治疗的新希望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的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不断出现,有效提高了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例如,肺癌治疗中针对最常见突变位点的靶向药物的使用,可以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延长3-5倍;对于不能进行靶向治疗患者,免疫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或PD-L1单抗等药物,可以使15%左右的晚期癌症患者获得缓解甚至治愈可能。
同时,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近几年正在得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尤其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可以发挥不同学科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确保最佳疗效,避免过度治疗和误诊误治,同时有效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血管外科:多项相关
新技术均为世界首创
心血管病的防治对于避免居民过早死亡,改善民众健康至关重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搭建高血压防控诊治网络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据2018年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患病人数约3亿人,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加强高血压防控和诊疗工作,我国采用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标准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目前培训覆盖31个省份,为基层高血压防控和诊疗提供巨大助力。数据显示,2018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控制率增加了2-3倍。
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术稳步增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75万余例,较2016年增长13%。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近10年来以每年20%的比例增加。2018年,我国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4万例。
此外,心脏移植手术量以每年近20%的增幅稳步增长,2018年累计完成490例,心血管诊疗技术可及性持续提高。
首创多项世界新技术
“经外科途径介入技术治疗结构性心脏病是具有中国心血管外科特色的新技术。”郑哲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经心尖植入主动脉瓣和经心尖二尖瓣成形系统已应用于临床。此外,我国医生利用单纯超声引导进行经皮介入治疗,率先实现了“不开刀、无射线、不全麻”治疗常见结构性心脏病,多项相关新技术均为世界首创。
未来,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将继续以‘质量控制和改进’为工作目标,加快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强化质量监管,提高心血管病诊疗同质性。
妇产科:孕妇死亡率
下降至18.3/100000
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500万的新生命诞生,而且高龄孕妇呈增多的趋势,这为产科的医疗安全带来了挑战。
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乔杰院士介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孕产妇总体的死亡率从建国之初的1500/100000,下降到了2018年18.3/100000。“这也是祖国70年发展最重要的成绩之一。”
在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县区级
产科质控中心
产科专业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深化开展。乔杰介绍,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三级产科质量控制体系,目前已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县区级质控中心。
2017年剖宫产率下降至41.32%
剖宫产率是产科质量控制的重要过程指标。乔杰介绍,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剖宫产率由2013年的45.35%降至2016年的40.23%。近两年,虽然高龄产妇急剧增多,收治危重症的1000个三级医院的剖宫产率在2017年仍然控制在41.32%。
产前诊断新技术提升迅速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产前诊断新技术。乔杰介绍,比如将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产前、胚胎植入前诊断。如今,我国遗传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能力迅速提升,目前对已知致病基因并造成严重出生缺陷的单基因疾病诊断基本能完成产前/胚胎植入前诊断,并实现了胚胎复杂单基因疾病诊断及HLA配型分析同时完成,从而达到生育健康后代并治疗患儿的双重目的。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连续5年以《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形式,向行业和社会全面客观展现我国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的形势与现状。
关键字
| 科室医师
快接入口
关注我们
保定泰和康复医院成立于2010年,是保定市一家以康复医学为特色的二级专科医院。是河北省内规模较大的专科康复医院。

微信公众号

手机二维码
Copyright © 保定泰和康复医院